中國氣象局于1月3日發布消息,自2024年4月開展農業氣候資源普查和區劃試點工作以來,聯合農業農村部深入落實中央一號文件部署,完成了最新全國農業氣候區劃圖編制,確定了全國冬小麥和大豆氣候區劃,為新一輪全國農業氣候資源普查和區劃全面鋪開提供了堅實支撐。在試點過程中,相關部門摸清了試點區域農業氣候資源底數與變化規律,形成了可操作的全國農業氣候資源普查和區劃基本范式,還利用普查成果對種植結構進行調整優化,為各地科學利用氣候資源、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布局、科學減輕農業氣象災害等提供了有力支持。

國家氣候中心組織編寫了農業氣候資源普查技術規范,梳理了農業氣候大區、農業氣候區、農業氣候帶三級區劃指標,并編制完成了1961—1990年、1991—2020年不同時段最新的中國農業氣候區劃圖,目前正聯合中國農業大學等單位對區劃結果進行區域性驗證。
國家氣象中心首次從全國范圍確定了冬小麥可種植區,編制了全國1千米冬小麥農業氣候區劃圖,對1991—2020年冬小麥種植氣候、災害、病蟲害、品質和產量氣候區劃的變化特點進行了量化分析,完成了全國和主產區冬小麥農業氣候區劃。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完成了全國春大豆種植氣候區劃圖的編制。經測定,東北地區大豆可種植區向西拓展,適宜種植區向北延伸。
各試點地區氣象部門立足地方實際,突出“新、精、準、智”特點,助力各地因地制宜優化農業生產結構。
內蒙古氣象部門繪制了自治區、市、縣1961—1990年、1991—2020年大豆干旱、霜凍風險等氣候區劃圖共126張。黑龍江氣象部門自主研發了大豆低溫冷害風險區劃、大豆品質氣候區劃、大豆病蟲害風險氣候區劃等三種區劃方法,為當地合理調整大豆種植結構提供了科學依據。
新疆氣象部門圍繞構建“新指標”,填補農業氣候資源區劃空白,新建了冬小麥氣候區劃指標,推動人工智能、衛星遙感等先進技術在冬小麥氣候區劃中的應用,為全國冬小麥品質氣候區劃提供了參考。遼寧氣象部門在農業氣象災害區劃中對玉米春霜凍指標進行修訂,提高了試點成果的精準度。
目前,區劃試點成果已成為當地農業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據。
河南氣象部門首次對優質專用小麥和不同屬性冬小麥的氣候區劃進行區分,為農業農村部門優化小麥種植結構、擴大優質小麥種植面積提供了科學參考;基于區劃指標為省委、省政府決策提供支持,相關部門根據赤霉病、干熱風風險預警提示采取措施后,赤霉病發病率降低了1.5%,干熱風防控使千粒重提高了1.4克,全省挽回糧食損失約10億斤。
陜西6個主產市、48個縣(區)相關部門已應用蘋果種植氣候區劃與主要氣象災害風險區劃成果,為省、市、縣各級政府和果業生產管理部門優化蘋果種植區域、種植結構、種植品種等提供了決策依據,推動了蘋果產業提質增效和防災減損。
江西氣象部門根據水稻安全生長期積溫和冬季熱量資源明顯增加的趨勢,得出“稻稻油”輪作種植區域明顯向北延伸、“稻油”輪作面積明顯減少的結論。
按照計劃,2025年中國氣象局將進一步擴大和深化試點工作,建立健全跨部門、跨區域、跨領域的專家團隊,積極推動成果應用,提升普查和區劃成果的精細化程度與智能化水平,為農業生產提供更堅實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