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乘穗深城際列車一路向南,當列車駛出洪梅站幾分鐘后,那些時常留意窗外景色的人在今年會有新的發現——在一片灰白的鋼筋水泥之中,增添了一抹金黃與碧綠。
東江的洪屋渦水道呈S形蜿蜒流過,與隨之起伏的十里碧道相互環繞,擁抱著近900畝的稻田以及一處錯落有致的公園湖泊小景。這里便是即將開放的金色水鄉稻田公園一期。
7月,日益強烈的陽光將連片的稻米染成金黃,白鷺在翻涌的熱浪與稻香之間飛過,地面上展開了一幅與世界工廠截然不同的田園畫卷。從小在這兒生活的莫達全知道,曾經陪伴洪屋渦村多年的禾花雀和白鴿魚,又重新回到了田野和灘涂之中。
夜幕降臨,碧道變得熱鬧起來。衣著樸素的村民拉來音響,三五成群地圍在一起,對著稻田和來往運動的人盡情高歌。這些畫面被村民拍成抖音短視頻,村干部刷到后,順手點個關注和贊,然后看看評論區里村民的聲音。
曾經,這里的景象幾乎完全相反:窩棚四處散落、耕地破碎不堪,在小江畔戲水、享受田間野趣的生活,逐漸只存在于洪屋渦村民的記憶里……
洪屋渦村的綠色家底是怎樣被喚醒的呢?超3000畝的田地里還有多少附加值可以衍生?走進金色水鄉稻田公園,你會發現:這里有一條世界工廠的新“稻”路。
連片:陣痛和新生
2020年除夕那天,金色水鄉稻田公園一期的922畝土地連片改造正式表決通過。洪梅鎮人大代表、洪屋渦村黨委書記莫達全對這一天記憶深刻,“年前,冬雨淅淅瀝瀝地下著,我和其他人大代表冒著雨在洪屋渦村里挨家挨戶上門,與村民溝通連片改造事宜,不斷向村民解釋項目情況。”
為什么一定要進行連片改造呢?從老照片中還能看到當時的景象——農田長期荒廢,雜草成片生長;有的農田被隨意轉租,甚至違規挖坑造塘;還有的外包給其他公司種植草皮,導致土地日漸變薄,窩棚、雞棚隨處可見……農田“零散化”、耕地“非農化”“非糧化”的現象幾乎充斥著整片土地。
這份土地的發展軌跡被一份由洪梅鎮人大牽頭的報告所改寫。2019年,洪梅鎮人大主動開展前期調研,多次組織人大代表會同10多個部門進行專題調研,整理形成了《關于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加快推動洪梅鎮村集體經濟轉型發展的調研報告》,并就重塑環境、打造宜業宜居生態美麗鄉村建設方面提出了建議。
報告建議,要充分利用好本洲、蒗洲和錢公洲等地塊的自然資源稟賦優勢,推動田園風光改造,實現產業興旺與生態宜居的融合發展。
之后,該建議獲得了洪梅鎮委鎮政府的采納。經過進一步研究,洪屋渦村千畝高標準水稻田農業園建設被列入了洪梅鎮拓展優化發展空間提升城市產業品質項目清單——這也是東莞水鄉功能區首個連片稻田建設實施試點項目。
推動連片改造的難點在于:拆除亂搭亂建的窩棚常常會引發村民的不理解和抵觸情緒。當地人大代表、村干部深入鄉村角落、田間地頭開展群眾工作,人大代表受群眾信任和支持的優勢逐漸顯現出來。“當遇到村民不理解時,我們更要細心對接、耐心引導,深入了解他們內心的想法。”莫達全說道。
面對項目支持率低、群眾不理解的困境,洪梅鎮人大建立了與洪屋渦村黨委聯動的工作機制,組織人大代表到從化艾米稻香小鎮參觀學習,開展實地參觀交流活動,加深他們對項目推進的理解;發動人大代表會同兩委干部、村民代表等,以分組包片、聯系包戶、派發“市民一封信”等方式,開展聯系群眾大走訪活動。
在三個月的時間里,人大代表入戶達60多次,聯系群眾700余人次,收集村民的訴求及對連片稻田項目建設的意見20多條;項目還組織了座談會、推進會、茶話會等正式、非正式項目動員會10余次,參與人數超600人次,成功推動村民贊成率和村民代表贊成率均超過90%。
最終,該項目創新了連片整合舉措,整治草皮種植、亂搭窩棚、撂荒閑置等情況,累計拆除田間窩棚搭建物297個,清退草皮1650畝,再投入2億元經費開展土壤改良、水田墾造、水利設施建設、環境整治以及配套設施建設,累計恢復耕地1920.9畝,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的實踐正在逐步顯現。
此外,作為全市首宗墾造水田項目,該項目還通過連片新增340畝水田指標,為東莞市解決了水田指標儲備問題,以高水平占補平衡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改造:美景與錢景
廣豐香8號、莉香占、棗紅糯……這些優質水稻葉姿披垂、長勢繁茂、抽穗整齊,平均畝產在380公斤至400公斤之間。
今年上半年,金色水鄉稻田項目的稻田種植面積達到1100余畝。村民的收益日益穩定,每畝能有2500元的收益。村民陳大叔感慨地說:“環境變好了,居住也更加舒適了。”
2021年起,項目一期完成連片整合后,如何盤活基本農田,帶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成為了需要解決的新問題。
洪梅鎮委提出,要統籌推動稻田連片改造,加快打造集農業生產、農田體驗觀光于一體的新型田園綜合體。在此之后,現在實施的金色水鄉稻田項目規劃正式推出,對項目定位、遠期規劃、首開區規劃及資金測算做了更加具體的謀劃。
片區規劃形成了全面的支撐態勢,助力洪屋渦村走上發展之路。
洪梅鎮通過鎮村聯動的方式統組農戶土地,交由鎮屬公司統一規劃種植,實現了退草還耕。2023年,當地共投入1200萬元完成墾造水田340畝。
當地實行鎮財政統一補貼、鎮農林水務局統籌實施、村集體推進的農地統租模式,由鎮財政按照每年2500元/畝、10年期的統租標準對連片稻田項目統租地塊補貼租金,有效調動了種糧積極性,穩定了農民收入。
當地還通過鎮屬企業統籌土地,整體流轉經營,完善農田基礎設施建設,解決了分散種植導致農田地塊小、高效農機難以進入作業、難以精準化施肥用藥等問題,實現了高端、高質、高效種植,加速了現代農業的高質量發展。
為落實“百千萬工程”,推進綠美東莞生態建設,2023年7月,東莞市2023年“更好發揮人大代表作用”主題活動啟動儀式在金色水鄉稻田舉辦。東莞市人大常委會現場建議,洪梅鎮要以金色水鄉稻田項目為抓手,結合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的建設理念,立足本地的資源稟賦,發動代表以實際行動堅持生態優先發展,厚植綠美成色,推動項目建設更符合民情、更能凝聚民心。
洪梅鎮人大積極響應號召,找準綠美生態建設的切入點,把金色水鄉稻田項目列為2023年重點監督項目,多次組織人大代表實地視察、“回頭看”,以“組合拳”形式跟蹤項目進度。
2023年,該項目所在區域先后被劃定為廣東省東莞市洪梅鎮糧食生產功能區和糧食生產保護區、東莞市耕地保護集聚區等,被列為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示范點、東莞市“美麗田園建設試點”、省級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10個子項目中首期重點項目,低效“巴掌田”蛻變成高產“連片田”,美麗田園化身美麗糧倉,良好的生態效益得到了省市的肯定。
今年,在項目協調會上,東莞市人大代表、鎮人大主席李旭峰表示:“要堅持毫不放松穩糧保供,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
“優美的自然環境本身就是鄉村振興的優質資源,要找到實現生態價值轉換的有效途徑,讓群眾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洪梅鎮十八屆人大七次會議期間,東莞市人大代表、洪梅鎮文化服務中心副主任張月娥建議,關鍵要在強化群眾共享生態資源開發增值收益、持續優化生態產品市場環境、積極構建生態產業政策有效傳導機制上下功夫,切實把傳統農業生產的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基于此,洪梅鎮依托項目田畔的洪屋渦水道,發揮水道的紐帶作用,以市碧道建設為引領,完成了超20公里碧道的改造提升、近30公里碧道的綠化美化建設。
萬米碧道的“線”串起了兩岸文旅節點的“珠”,逐步激活周邊的紅色資源、新興產業資源、文化資源、生態資源,將水鄉河西數字產業區、金色水鄉稻田公園、東莞黨史學習教育中心、百年國漫館等重要節點聯通共融,推動城鄉融合發展。
此外,項目還計劃在沿線完善公共停車場、親水平臺等公共配套設施,打造集生態、安全、文化、景觀和休閑等功能于一體的高水平一河兩岸生態生活特色示范帶。
如今,得益于項目一期建設,稻田主干道已鋪設好混凝土路面,美麗田園成為了村民茶余飯后新的休閑散步好去處。
生長:多元與未來
“我家下系等待一個好美麗嘅日落!”在稻田里,當地80后青年黃振許帶著鏡頭尋找稻田最佳看日落的地方。他給自己開了個視頻號,名叫“東莞新一代農民許哥”,有空的時候就會發布自己拍攝的稻田視頻,想盡各種辦法為稻田進行推廣。
像許哥這樣的人并不在少數。隨著短視頻平臺的興起,項目帶動了更多靈活就業人士自發參與金色水鄉稻田公園的宣傳推廣,全網吸引了近10000人關注,持續為項目引流。
除了特色農業、休閑農業之外,農文旅融合發展等新業態也在農田中出現。
東莞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鄭琳在視察該項目時提到:“要在堅守底線的前提下,積極探索創新,引導社會資本投入農業農村領域,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激發農業農村發展的動力活力。”
東莞市人大常委會多個調研組也先后到金色水鄉稻田實地視察,多次表示:“項目建設要始終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及時收集群眾意見,傳達群眾呼聲,確保群眾獲得實實在在的利益。”
市鎮人大的有效參與,匯聚了黨委、人大、政府、村集體、企業等多方合力,為金色水鄉稻田項目的有力推進保駕護航,強化了美麗田園建設的要素支撐,多渠道推動鄉村振興。
當地還依托金色水鄉稻田的場地特點舉辦豐收節活動,將稻田研學、親子農事、項目展示、村民市集、樂購洪梅、電商直播等多種形式融合在一起,增強了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參加活動的莫女士說:“很開心能和小朋友一起扎稻草人,他們第一次體驗到收割,非常興奮。”據悉,洪梅鎮豐收節暨樂購洪梅系列活動等多個農文旅項目,累計接待游客超過30000人。
值得一提的是,項目還直接、間接帶動了更多就業崗位。美麗的田園風光吸引周邊居民到此休閑活動,逐漸衍生出夜間經濟,周邊綠道瞬間變成了“美食街”“小夜市”。金色水鄉稻田公園建設已累計帶動2000多人次就業,拉動各類消費80余萬元。
項目還借助云計算、人工智能、5G、大數據等新興技術,改進傳統農業生產方式,提高新品種研發、新技術運用和減災穩定增產的能力。未來,項目有望進一步借助農業生產基地,加快發展農業領域新質生產力,吸引農業科研人才、專家等入駐,為吸納高素質人才引流。
目前,該項目還在加快推進營地公園、濕地公園、龍舟公園等配套建設,計劃打造片區“生態客廳”,創造引才留才的有利條件,支撐片區產業發展。
村落現狀與鎮域發展的落差也在逐步縮小。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