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沒走進石碣館內,就能聽見賴澂筠那爽朗的笑聲。現場,軟糯香甜的紅薯、帶著番石榴味的百香果等農產品琳瑯滿目,還有用咖啡渣制作的全降解咖啡杯、用玫瑰花做的全降解吸管等特色產品也十分吸睛。這位來自中國臺灣宜蘭、定居東莞石碣的檀香島島主正忙前忙后,向觀眾科普自家以ESG理念打造的全鏈條產品。
ESG理念,即環境、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Environment、Social Responsibility、Corporate Governance),它是衡量企業和組織可持續發展的評價體系。坐落在石碣鎮沙腰村東江北支流的檀香島,正是秉持著ESG的發展理念,以“親情、環保、健康、文化和創意”為目標,發展成了一個集自然、生態、文化、教育與健康于一體的綜合性生態農場。
近年來,賴澂筠將更多創意融入檀香島的發展。在本屆東莞臺博會上,她向觀眾展示了由微生物菌農業應用技術、生態循環農業系統、研究實踐所、兩岸友善農民市集組成的健康、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產業鏈,為大家勾勒出未來兩岸農業融合發展的藍圖。
跨越山海,種出精彩
“我們很早就在檀香島踐行ESG理念了。”賴澂筠說道。為了讓大家能吃到天然、綠色、無污染的蔬菜和水果,她把蓮霧、鳳梨等臺灣優質農產品引進到島上,還邀請農業專家在島上推廣有機種植技術。
此外,她圍繞自身發展理念,建設了親情園和共享文化空間,提供親子手作課程以及自然科普教育學堂,同時推廣健康輕食的概念,讓每一個來到檀香島的大人和小孩都能更親近自然、敬畏自然。
隨著檀香島的知名度不斷提升,賴澂筠開始思索能否有更多作為。“比起說,我更喜歡先做,做出一些成績。”
2023年11月,由賴澂筠領辦的海峽兩岸鄉村融合發展試驗區檀香島研究實踐所(下稱“檀香島研實所”)揭牌成立,這也是海峽兩岸鄉村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以來成立的第14家研實所。
今年5月,賴澂筠聯合石碣鎮沙腰村的兩委委員、兩岸農業專家、農民企業,以“臺灣技術 + 大陸土地”的合作模式,建立了東莞市沙腰兩岸農業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下稱“合作社”),通過合作共贏的方式,提高農民收入,推動新質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
“我們搭建研實所和合作社,目的就是探索兩岸鄉村融合發展新路,面向全球化市場布局,把臺灣的前沿技術和專家引進來,共享大陸的資源優勢,打造更多健康、綠色、高質量的農產品和衍生品。”賴澂筠笑著說。
據悉,目前,合作社在東莞、惠州、湛江、連州和南寧設有五大特色種植基地,種植有番石榴、檸檬、百香果、紅薯等特色農產品。來自臺灣的農業智慧跨越山海,來到廣東,惠及農戶,種出更多綠色、有機的農產品。
“這個帶有番石榴味的百香果,就是在我們的基地種植的。”賴澂筠指著籃子里的百香果說道,“通過東莞臺博會這個展會平臺,也希望讓更多人了解我們、加入我們,共同為可持續發展的農業作貢獻。”
守護凈土,種下未來
除了豐收的果實,一旁的展柜上擺放著用微生物菌農業應用技術打造的綠色肥料,另一旁的展柜上則陳列著全降解的餐盤、吸管、咖啡杯和育苗袋,這些都是賴澂筠所打造的產業鏈上的重要環節。
在這條可持續發展的產業鏈上,賴澂筠與梁家府、何少女夫婦一拍即合,將他們所創立的廣州益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下稱“益國農業”)的主要產品——微生物菌農業應用技術運用到種植當中。
“為什么要有綠色肥料?因為要有好的配方,可以養出好的土壤,土壤才會有好的能量,才能種出好的瓜果。”賴澂筠解釋道。“我們用微生物菌種出來的瓜果都是綠色、健康的,農產品的品相和售價都要比別人高很多!”何少女介紹說。
“用綠色的肥料價格不一定是最便宜,但效果一定是最好的,因為它對土地是友善的。”賴澂筠說。
據悉,益國農業的肥料遠銷日本、韓國、澳洲等國家。在展會期間,益國農業的肥料吸引了不少農民的關注。在福建種植嘉寶果的陳正昌就對此很感興趣:“未來農業都是要朝著這個綠色、可持續發展的方向發展的。”
不遠處,展柜上擺放著可以完全降解的餐盤、吸管、咖啡杯和育苗袋。“我們現在都在說可降解,但如果可降解做得不好,可能是對土壤進行二次污染,因此,我們把這些產品都做成了全降解,也讓整個ESG產業鏈完成閉環。”賴澂筠指著手里的咖啡杯說道,“這個咖啡杯就是用咖啡渣做的,聞起來還有淡淡的咖啡香。”
在產業鏈以外,賴澂筠還有另一個身份——“農村職業經理人”。去年,“廣東千名農村職業經理人培育計劃”首期班在廣州開班,賴澂筠作為學員接受了實操實訓。
“我上周才剛從茂名駐村回來,打算跟他們合作,用臺灣的技術賦能,幫助他們拿下‘番石榴第一鎮’的稱號。”賴澂筠說,“未來,我們將讓更多好技術、好品種在這里種下、扎根,用可持續發展的農業助力‘百千萬工程’。”
來源: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