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石鎮江邊村稻田公園連片農田收割場景
在植物航天生物育種聯合創新中心東莞市企石鎮示范基地,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悄然呈現。田間地頭,轟鳴的機器來回穿梭,收割機在工人熟練操作下,一排排水稻被整齊割下。經過全自動化的脫粒、分離工序,稻谷不斷匯集裝車,很快便堆成了一座金黃色的“山谷”。
從泡種開始,歷經育苗、播種,直至最后的收割,整個過程歷時154天。在這片希望的田野上,仿佛吟誦著一首首動人的綠色詩篇。
三月的清晨,春意盎然,草木復蘇。農戶們精心挑選“華航香銀針”稻種,輕輕地將其放入固定的泡種桶中。這些種子承載著豐收的期盼,即將開啟它們奇妙的生命旅程。稻種需要經過24至28小時的浸泡,這樣能讓種子吸足水分,激發其內在的生機與活力。隨著稻種充分浸泡,育苗工作的序幕也緩緩拉開。
農戶們將浸透的稻種移至透氣的蛇皮袋中
3月8日,農戶們早早起身,小心翼翼地把浸透的稻種轉移到透氣的蛇皮袋中。育秧盤、刷子、防水裝備等所有工具都裝車就緒,隨后便開啟了育苗的進程。到達田間后,農戶們分工合作,整理稻田、拉線、擺放育秧盤、澆上泥漿、撒上稻種,然后輕輕地刷平,這樣能讓稻種埋在泥漿中,更利于生根發芽。每個環節都進行得有條不紊。育苗工作結束后,就等待稻種茁壯成長了。在此期間,農戶們會密切關注秧苗的生長情況,及時除草、防蟲,確保每一株秧苗都能健康成長。在農戶的悉心照料下,秧苗一天天地發生著變化,不久后,嫩綠的秧苗就迎來了播種的時節。
輕輕地在育秧盤上撒下稻種
4月25日,在企石鎮江邊村稻田公園的連片農田上,轟鳴的插秧機在田間穿梭,將一株株嫩綠的“華航香銀針”秧苗穩穩地插入泥土中。恰巧,一群白鷺落入田間,悠然覓食,一幅和諧生態的春耕圖景躍然眼前。據悉,企石鎮統籌江邊、南坑、上洞等村的五百多畝土地用于種植兩造水稻。
收割機將收割脫粒后的稻谷匯集裝車
時光飛逝,轉眼間就到了收獲的季節。
8月7日清晨,三臺水稻收割機如約開進稻田。稻田里,金色的稻浪隨風搖曳,沉甸甸的稻穗成熟泛黃,壓彎了稻稈。收割機在田間開足馬力,輪番作業。伴隨著“轟隆隆”的機器聲,收割機將一茬茬顆粒飽滿的稻穗吸入“腹中”,收割、脫粒、粉碎秸稈等工序一氣呵成。“現在收水稻比以前輕松多了,三臺收割機同時工作的話,一天就能收割完,省時又省力。”水稻種植戶一邊擦拭著汗水一邊說道。
軟糯彈牙,香氣濃郁的航天大米飛入尋常百姓家
據悉,植物航天生物育種聯合創新中心企石示范基地是東莞與聯合創新中心建設的全市首個航天絲苗米水稻新品種示范基地,是加快推動都市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該基地將航天品種融入農業產業發展鏈條,為東莞市農業提質增效提供了新的路徑。
東莞向來有“世界工廠”的美譽,在發展工業的同時,也沒有忘記農業的根基。東莞大力發展都市農業、現代農業、特色農業、高端農業等產業體系,積極推動農村集體與“科技創新 + 先進制造”的城市特色深度融合、多元發展。
企石鎮江邊村稻田公園正在描繪著一幅美麗的畫卷
如今,企石鎮江邊村稻田公園已成為東莞市農業發展的一張亮麗名片。航天大米“華航香銀針”實現了從育、耕、種、防、收、烘、儲、銷全環節全鏈條的社會化服務,這不僅是一場科學的實踐,更是一首關于“世界工廠”東莞的靚麗詩篇。
關于航天大米“華航香銀針”
華航香銀針是華南農業大學國家植物航天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育成的優質高產抗病香型絲苗米常規稻品種。作為航天絲苗米水稻新品種,它具有高抗稻瘟病、耐肥抗倒、耐寒性強、適應性廣等顯著優點。
來源:東莞+